
“由于历史、结构、制度、文化等方面造成某一部分人群发展程度上相对落后,不占主流。例如,同男性相比,妇女参与政治和经济的程度相对较低。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依旧存在。因此,要实现性别平等,增能和赋权女性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来自亚洲基金会的郝阳女士说道。在性别平等这一领域拥有十年的工作经验,郝阳对这一话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赋权”,是一个比较新兴的词汇,这个词是从英语empowerment完全翻译过来的,但中文容易令人困惑,看到“赋权”二字,会误以为是指赋予权利,自上而下给予权利,其实不然。“权利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赋权指的是挖掘每个人本身都有的力量,例如自我意识的觉醒、对自身生活的掌控等,强调的是促使每个人有掌控自己以及参与家庭和社会事务的决策。”郝阳解释道。妇女赋权,同样会使人产生误解,认为这只是“女性自己的事”,但“妇女赋权是实现性别平等的手段,是男性、女性、性少数群体需要共同去做的事。”郝阳为我们进一步解释道,“男性参与是必不可少的,男性和女性需要平等地分担与参与社会事务以及家庭事务。”


在社会文化层面亦是如此。在社会或者经济发生动荡的时候,往往女性最先受到波及;社会上仍存在着职业性别隔离,正如郝阳引用的刘伯红老师的话,“如今女性从事的行业基本是‘妇女家庭角色的社会延伸’,例如护士、老师等照顾人的角色。”另外,“剩女”、丧偶式育娃等仍是社会存在的问题。虽然荷兰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8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排名第27位,且荷兰政府致力于促进性别平等,但荷兰仍面临着许多的挑战,例如,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很多女性在结婚后选择做兼职的工作,这样就导致她们挣得相对较少,从而无法在经济上独立;此外,也很少有女性被提升为商界高管。
而在个人的角度来说,则是社会对男女的不同期待。一般来说,较为传统的家庭对女孩子的职业发展期待不高,家庭稳定最为重要;男孩子则相反,先立业再成家。这,就是传统的性别偏见。

要想打破既有的偏见,真正做到性别平等,需要社会各个层面共同合作,如法律法规的完善、企业的配合、媒体的宣传、社会的探讨等。荷兰自2013年起就规定,上市公司需将女性董事比例提高到30%,另外,荷兰也发起了旨在为女性在科学领域创造更多机会的“Westerdijk”人才激励计划等。当然,社会更需要的是听到不同的声音,毕竟,“真理越辩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