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3日,亚洲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以下简称 “代表处” )携手合作伙伴在北京举办了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2017年国际减灾日活动本次活动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和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具体组织协调,邀请到来自联合国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各国驻华使馆、企业和社会组织,共计60余位代表参加。与会嘉宾共同回顾了汶川地震近十年来,社会力量和国际机构在备灾、防灾、减灾和救灾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展望未来中国及全球防范灾害风险的可持续模式。代表处首席代表计洪波女士在活动中做主旨发言,介绍了亚洲基金会多年来在推动社区减防灾和中国民间组织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方面所做的工作。会议详细内容请参见相关新闻报道。

亚洲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计洪波在活动中做主旨发言

灾害管理是代表处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项目领域之一。在美国国际发展署海外灾害援助办公室以及其他资助方的支持下,代表处有幸与中央和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机构合作,在中国实施开展了一系列减防灾能力建设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项目,帮助提升社区灾害管理和应对能力,提高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风险管理能力、以及提升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的有效性。

代表处的第一个项目灾害管理项目始于2006年。通过与民政部救灾司合作,我们开展了灾害管理公共合作项目,推动公众参与灾害管理。项目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召开了企业和多方参与灾害管理的研讨班,增进了社会多方对灾害管理工作的理解,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协作模式。

自2008汶川地震以来,代表处继续与民政部合作,在四川和陕西两地开展了乡村安全重建校园防灾减灾项目,积极协助灾区开展恢复重建

工作。同时,代表处还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开发了《中小学生防灾减灾读本》和《中国防灾减灾教育》出版物,在灾害易受损地区开展校园防灾减灾工作。

在四川重建项目实施过程中,代表处了解到政府对灾害领导和协调方面的能力建设的需求。于是,代表处分别与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哈佛大学以及美国林务局合作,将这些机构在灾害管理领域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引入中国。通过适应性调整,并先后与国家行政学院和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合作,我们组织开展了专业演练师突发事件现场指挥体系能力建设项目。2012年,深圳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运用“专业演练师”培训项目的知识和技能,组织开展了2012深圳地铁综合应急演练,这是国内第一次在正常运营时段举行的中断地铁运营演练,非常贴近突发事件的真实场景。

随着项目的深入开展,代表处认识到要有效抵御灾害风险,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是关键,因此我们先后在四川、陕西、江西和浙江等地开展了 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风险管理能力社区应急响应队等能力建设项目。其中, “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风险管理能力”项目下的9个试点社区被民政部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社区。在此基础上,代表处又引进了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的“社区应急响应队”模式,帮助社区成立应急志愿者队伍,进一步提升社区灾害应对的韧性。自2015年起,在美方专家和中方专家的共同努力下,项目先后在四川、陕西和河北举办了师资培训活动,共培育了146名种子师资学员;并针对国内灾害情况,本土化了一套专业培训教材。由于项目培训课程具备标准化、体系化和基层化特性,还被部分试点地区政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中,用以在更多的社区推广发展。此外,配合 “一带一路” 战略,并依托亚洲基金会在南亚和东南亚的区域网络,我们正在将 “社区应急响应队” 项目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推广到其他亚洲国家。例如,我们邀请美方专家和中国资深教官,与亚洲基金会老挝办公室和老挝劳动社会保障部合作,结合当地情况,在社区组织开展社区应急响响应相关培训活动。

在协助提升国内灾害管理能力的同时,代表处也发现,经受过特大地震的中国也可以与世界分享经受考验的应急机制建设和救援响应方面的经验。通过中国社会组织参与人道主义援助行动能力项目,代表处协助中国社会组织深入了解国际救援机制和体系。同时,也向国际社会分享中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在灾情汇总、救援队伍建设、志愿者动员等方面的最佳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