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除夕之夜,17岁的小宝(媒体使用的化名)在云南农村的家中自杀。他留下一封遗书,讲述了多年来父亲对他的忽视和暴力对待。小宝的父母带着他的三个弟弟妹妹在昆明打工。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小宝被留在农村家中由祖父母抚养,父母每年只回去一次。

小宝的悲剧再次引发了全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由于复杂的经济、家庭和社会因素,留守儿童尤其容易受到父母或临时照顾人的忽视和虐待。据官方统计,2016年中国大约有900万16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正式登记的留守儿童中,90%以上无父母监护。2013年,在中国最大的外来务工人口输出地之一安徽省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70%以上的被调研的留守儿童被其临时照顾人忽视,超过一半曾遭受身体虐待。

在中国,父母虐待子女问题往往被忽视,但政府正日益认识到这是一个全国性危机。照片:Giulia Marchi

在中国,父母虐待子女问题往往被忽视,但政府正日益认识到这是一个全国性危机。照片:Giulia Marchi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似乎得到了更多关注,但城市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的比例也很高。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广州,一项调查发现,在4582名参与调研的11-17岁儿童中,有超过27%在过去六个月中至少遭受过一次来自父母的身体虐待。在湖南省长沙市开展的另一项研究显示,遭受过父母身体虐待的儿童比例高达62.4%。

尽管关于儿童遭受虐待的数据越来越多,相关媒体报道也逐渐增加,大多数中国人仍相信中国孩子都是宝贝,不可能被虐待,尤其不可能被父母虐待。在独生子女政策于2016年被废除之前,计划生育已经实施了三十多年,绝大多数夫妇只能有一个孩子。因此,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儿童溺爱综合症” 似乎比儿童虐待更受关注。

然而统计数据却向我们揭示了另一种图景。来自全国妇联的数据指出,超过43%的10-17岁中国儿童曾遭受过父亲或母亲的体罚或言语/心理虐待。来自中国民间组织的研究显示,2008至2013年间被媒体披露的697起虐待儿童案件中,大多数(近75%)施虐者是亲生父母,只有10%的施虐者是收养父母或继父母。这项研究还显示,因配偶或家庭成员发生冲突而引发的儿童虐待占这些虐童案件总数的25%以上。

反对儿童家庭暴力的海报。版权:北京源众性别发展中心

反对儿童家庭暴力的海报。版权:北京源众性别发展中心

在中国,父母虐待子女的问题往往被忽视,因为父母对如何对待和管教自己的孩子掌控着最大的决定权。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明确禁止学校进行体罚,但父母对孩子的体罚仍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可以接受的。2014年广州的一项调查显示,60%以上的成年人觉得父母或监护人打孩子不应被视为家庭暴力。

近年来,中国政府已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2016年,中国政府宣布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保护其人身安全,应对该群体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 2016年3月正式生效的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也通过各种措施,优先保护儿童免受家庭暴力伤害。这些措施包括设立对涉及儿童的家暴案件的强制报案制度,在提供庇护和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申请方面也为儿童家暴受害人提供额外援助。中国的司法制度也越来越支持撤销施虐者监护人资格的做法。在某中部城市的一个试点项目下,亚洲基金会支持当地有关部门建立应对儿童家庭暴力案件的多部门合作机制。在早先发现的一个案件中,施虐者是一名吸毒的母亲。多部门联合工作组成功为受虐儿童向当地法院申请到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并在当地民政局获得监护权后为孩子安排了寄养家庭。

然而,保护儿童免遭暴力的工作还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一项挑战就是针对儿童的家暴案件难以被发现。与遭受家暴的成年人相比,儿童更缺乏打破沉默、寻求帮助的能力。如何有效筛查高风险儿童和家庭,是儿童保护工作者普遍面临的挑战,也是开展早期干预的最大障碍之一。

研究表明,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童年遭遇家庭暴力的经历所带来的负面心理和行为影响会持续至成年以后,使儿童受虐者在成年后成为施暴人或受暴人的风险更高。在中国的《反对家庭暴力法》生效一周年之际,中国需要积极行动反对虐待儿童,这不仅是为了保障儿童的安全,也是为了培养健康快乐的下一代公民。

陈婷婷是亚洲基金会妇女发展项目的项目官员,吕璞是项目助理。这里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均是作者的个人看法,不代表亚洲基金会或其资助者的立场。本篇博客原文为英文,可通过此链接阅读原文: http://asiafoundation.org/2017/03/01/safeguarding-children-domestic-violence-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