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珊立

搜救队员进入一个黑黢黢的教室, 寻找灾难幸存者。 他们两两一组, 在东倒西歪的桌椅中细细搜寻。 在教室的一角, 教官多米尼克·马尔扎诺和威尔逊·李在仔细观察搜救队员的表现。 几分钟前, 他们向搜救队员发出了行动指令。马尔扎诺告诉他们, “牢记安全第一”。 李强调, “绝不要单独实施搜救, 身边一定要有一名同伴”。 尽管这只是一次模拟搜救, 但现场气氛依然紧张。 在这里, 一支来自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的六人团队正在为50名中方学员进行培训。 他们聚集在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省成都市, 参加这个为期8天的高强度培训项目, 培训地点距离2008年四川大地震的震中不到100公里。

FEMACH2
灾害管理已经成为中美两国间合作越来越多的一个领域。在中美两国今年6月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举行的第七轮战略与经济对话成果清单上,此次由美国国际发展署和中方合作伙伴资助的灾害管理培训项目位列其中,成为亮点。2006年以来,亚洲基金会一直在和包括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在内的合作伙伴开展灾害管理方面的项目。中方伙伴认为,灾难发生时,仅仅依靠政府迅速做出反应是不够的,通过对全国数以千计的社区居民进行应急培训,可以提升整个国家的应急能力。

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本周对美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之际,美中关系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去年,中美两国纪念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5周年。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越来越盘根错节。去年双边贸易额超过5500亿美元,然而,因为网络安全、南海争端等问题,中美关系近来陷入紧张,这给当前的氛围蒙上了一层阴影。习近平的美国之旅将提供机会,促使中美两国重设双边关系路线并找到务实的合作领域。

在灾害管理方面,中美两国面临着类似的挑战:两国都是人口大国,地质情况复杂多样,面临着各种潜在的天灾和人祸。备灾和减灾主题为两国提供了合作的内容。今年8月,中美合作开展了 “社区应急响应队”师资培训项目,其目标是:对社区普通居民进行应急培训,在大灾初发阶段专业救援人员难以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经过培训的社区人员可实施自救,并救助社区内的其他居民。“社区应急响应队”的理念由美国洛杉矶消防局率先提出,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对这一理念加以推广,使它成为一项全国性的备灾举措。

此次培训中,多数中方学员是专业应急人员,来自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和成都、陕西等地的应急职能管理部门。经过培训,这些学员将成为骨干师资,为试点社区开展“社区应急响应队”培训项目,助力社区灾害管理工作。在培训中,除了讲授“社区应急响应队”基础培训课程外,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的教官团队还向学员们传授了更有效的教学技巧,并和他们分享了在美国社区开展“社区应急响应队”培训项目的经验。中方学员就“如何使培训项目契合中国国情”谈了各自的看法,包括他们可以利用的资源以及面临的挑战。

此次培训在一个模拟的灾难场景中结束。在这个场景中,学员可以展示他们习得的技巧,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的教官则仔细观察他们的表现。演练进入尾声、全部伤者得到救治并安全撤离后,教官马尔扎诺对此次演练进行了总结点评。他说:“尽管还有改进余地,但你们的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干得漂亮!”学员情绪也很激动。一名来自陕西省的中年官员说:“8天的培训时间对我们来说太短了。我们邀请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的教官们到我们省开展培训。今年年底就去陕西怎么样?”

成都市和陕西省不久将推行带有地方特色的“社区应急响应队”项目。希望此次培训能为今后的培训工作播下种子,帮助中国的社区做好应急准备工作。美方培训教官对中方学员的表现赞誉有加,并承诺会为项目下一阶段的试点社区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对双方来说,这是互相学习的宝贵机会。通过合作和努力,提升灾害管理能力,已成为中美两国的应急管理实务人员开展合作的新途径。

郝珊立是亚洲基金会中国办公室“社区发展项目”的助理项目官员。读者可通过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与她联系。文中观点系作者观点,不代表亚洲基金会立场。本篇博客原文为英文,可通过此链接阅读原文:http://asiafoundation.org/in-asia/2015/09/23/u-s-china-cooperation-disaster-management-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