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基金会与合作伙伴携手启动“促进中国乡村残障群体积极就业项目”。在中国乡村振兴、城镇化、及县域为重点的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项目将促进中国乡村残障群体积极就业生态体系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以下文章来源于亚洲公益研究院 ,原文链接,点击此处。

 

2023年7月7日,由亚洲基金会资助,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学术支持,海南亚洲公益研究院、北京润生农村发展公益基金会联合开展的中国乡村残障群体积极就业研究项目启动会在京举行。

 

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就业处一级调研员刘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丽君,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教就部主任张昊,亚洲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建欣、项目官员黄真,北京润生农村发展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小青、秘书长陈兆丰、研究员王原以及武汉大学法学院张万洪教授,香港大学法律学院访问学者丁鹏博士等受邀以线下和线上形式参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高云霞主持本次会议。

 

中国乡村残障群体积极就业研究项目组长、海南亚洲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教授介绍了项目发起的背景,并表示希望通过本项目联合亚洲基金会等多方力量,建立合作机制,推动项目启动发展,期待探索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残障群体就业帮扶项目。

 

亚洲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建欣分享项目的设计思路。项目为期三年,将分三阶段展开:

第一阶段主要为学术研究、实地访谈和政策梳理研究;第二阶段是实践经验汲取和验证;第三阶段希望在各层面开展多形式的国内国际交流,共同促进残障群体就业生态体系建设。

此外,张建欣代表分享了亚洲基金会的发展历程,指出亚基会一直在结合中国不同发展阶段来开展项目,“促进中国乡村残障群体积极就业项目”则是回应了当前中国发展的新需求。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介绍项目的背景与基本定位、协调工作机制、研究计划,指出该项目以就业为切入口,在县域发展框架中推动乡村残障群体参与乡村振兴,以实现社会融合和共同富裕,这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润生农村发展公益基金会王原详细梳理了我国残障群体就业政策,分析了当前国家政策在面向农村残障群体就业方面的不足,政策工具以供给型、环境型为主,需求型政策工具运用不足,未来需要形成政策合力,探索多方联动机制,保障乡村残障群体就业的稳定性。

  

香港大学法律学院访问学者、法学博士丁鹏结合国际理念,分享了香港、日本等东亚地区以及欧美地区的一些最佳案例实践,指出就业领域的无障碍建设、三方协力的就业框架以及企业社会责任与包容平等的意识,均是可学习借鉴的国际经验。

 

专家讨论环节,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就业处一级调研员刘诚,结合18年的农村残疾人扶贫领域工作经验,深入生动地分享了农村残疾人扶贫实践案例,并指出在农村残疾群体就业重点是增收,要通过社会化服务方式,还需要整合各方力量,也需要与现代农业发展技术、新业态相结合,未来希望加强合作,进行更多探索,形成一些模式和理论,从而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丽君表示,促进乡村残障群体就业是一个很好的命题,但是城市政策如何向农村延伸、如何与城镇化、新业态进行对接,是接下来可探索的方向。作为基金会代表,她表示非常愿意参与其中,并期待第一阶段的调研和经验总结。

 

北京润生农村发展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小青指出,这个课题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出发,具有宏观意义。作为参与一方,力争通过梳理研究、学术总结,针对目前短板,补足经验,对项目产出具有期待。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张万洪提到促进残疾人就业虽然是世界各国关注的老问题,但又同时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

当前中国出现诸多新实践,如青海残疾群体参与的电商实践、湖北宜昌的柑橘种植等,我们需要有国际视野去关注本土实践,利用国际话语来表达中国鲜活的实践。

 

最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海南亚洲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作总结展望,指出今天的启动会富有意义,农村用的是“增收”而不是“就业”,可能对经济学理论提出挑战。促进残障群体就业,这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也要上升到学术问题,与公共政策展开积极对话,希望多方共同合作努力,形成融合机制,争取将该项目做成一个范例,发现中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