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当地居民乘坐公交车 图源:柬埔Humanity&Inclusion机构

2022年12月20日,在亚洲基金会的支持下,中国海外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线上研讨会由北京融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院组织召开。自2020年起,在福特基金会资助下,亚洲基金会北京代表处携手北京融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院、亚洲基金会印尼和柬埔寨办公室、印尼Habibie研究中心和柬埔寨Humanity & Inclusion机构,共同开展了 “中国海外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包容性项目”。项目对印尼和柬埔寨两国的残障融合情况展开文献研究、政策梳理,以及针对残障群体和相关机构的访谈工作;通过印尼雅万高铁项目和雅加达大众捷运系统项目,以及中日两国在柬埔寨的捐赠公交案例,深入分析不同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对残障人群的可及性、便利性及影响。

柬埔寨项目成果分享 图源:融智CSR

本次研讨会作为 “中国海外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包容性项目” 的一项重要活动,旨在分享这些研究成果。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来自武汉大学、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等,纷纷对项目的研究内容和现实指导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项目从残障群体的视角考察基础设施投资包容性,将残障人士、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建设以及社会责任几个领域有机结合,这一视角本身就是突破和重大进步。残障群体的利益和需求是需要中国海外投资持续关注的方向,这不仅是体现福利主义的做法,更是从权利主义的维度去思考,不是从国家视角,而是从残障人群的视角,去考察这类基础设施的可达性、包容性和便利性。无障碍理念需融入到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前期设计规划、中期施工和后期维护管理。

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公益与发展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张万洪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交通基础设施的包容可达对于减少环境排斥、保障行为融合;减少公众排斥、促进社会思想融合;减轻自我排斥、保障个群心理融合十分重要。而包容可达的国际国内标准均注重公平、共享、以人为本。在交通基建与社会融合结合时,需考虑国内外相关标准、实践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结合社会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对于包容可达的设想;具体落实上细化,并从制度与时间上深入推进。

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万洪发言图源:融智CSR

作为该项目的支持方,亚洲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建欣致开幕词。亚洲基金会作为一家拥有70余年历史的国际非政府机构,一直致力于推动亚洲地区发展合作。而长期根植于亚洲各国的机构优势,使得亚洲基金会在设计与支持项目活动时,侧重中国与亚洲国家的交流和融合,通过项目活动的开展,搭建国家间和区域内对话及交流平台,交流共识、分享差异。

与此同时,亚洲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基于在中国长期开展各领域项目活动的网络和资源优势,从2010年起,一直为中国各类组织走出去、开展区域合作提供有力支持。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投资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国海外投资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日益受到国内外各界关注,而特别是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关注点逐渐从E(环境)扩展到S(社会)和G(治理)等多个维度。这其中更值得注意的是,从残障人群的特殊需求来考察基础设施项目的普惠性和包容性略显不足。鉴于此,中国海外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提出,需更全面考虑如何为投资所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可持续动力,惠及更广泛人群。

印尼公共交通设施残障融合设计 图源:印尼Habibie研究中心

我们得到的启示是,项目在设计时需要深入当地社区,主动思考并满足弱势群体的基本需求。中国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关键性国际框架和标准需纳入到基础设施项目全周期中。中国海外投资的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是亚洲基金会区域发展合作领域下的重要议题。未来,亚洲基金会将持续关注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包容性议题,推动中国海外投资更全面惠及当地人民。亚洲基金会也将继续发挥区域资源优势,通过与中国以及亚洲地区各国政府机构、大学、智库、企业与社会组织合作,促进中外利益相关方对发展合作议题的沟通理解,支持中国海外投资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中国相关机构提升参与应对亚洲地区面临发展挑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