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基金会一直关注并参与中国和亚太区域的环境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的工作,项目涉及环境政策和治理、社区减防灾和气候韧性等。近年来我们持续关注与投资相关的ESG议题,新冠之后,我们尤其关注绿色复苏以及绿色和气候投融资。

2023年4月25至26日,亚洲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受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澜湄环境合作中心邀请,参加2023年“澜湄周”之绿色澜湄计划活动。首席代表张建欣女士在“澜湄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基础设施知识共享圆桌对话”上做引导发言,介绍了代表处与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合作开展的“长江经济带与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绿色发展比较研究”及“中国与东盟国家气候融资比较研究”的研究情况。

以下是本次会议的详细介绍,转自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心公众号。

2023年4月25日,作为“绿色澜湄计划:澜湄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基础设施知识共享圆桌对话”活动之一,气候韧性基础设施与能源转型协同发展专题讨论会以线下线上结合形式在京召开。本次专题讨论会由生态环境部指导,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办,世界资源研究所和亚洲基金会支持。来自生态环境部及地方生态环境部门、湄公河国家环境与气候部门、联合国驻华机构、相关国际组织、研究机构及企业代表线下参加会议。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刘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国办公室项目规划主任王茜,亚洲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建欣做引导发言。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征学做特别发言。

刘卿指出,澜湄绿色发展合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应从四方面共同应对挑战:一是加强绿色合作交流对话,不断增加互信,凝聚共识;二是建立绿色合作知识体系,加强知识共享;三是积极开发绿色金融工具,推进绿色金融、绿色经济;四是充分发挥澜湄合作、东盟、三河流域等多边机制协同作用。此外,澜湄国家应在RCEP等框架下推动探索产品服务、工程建设、基础投资、产融结合等领域第三方市场绿色合作。

王茜表示,为推动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规划署成立了汇集不同领域专家的可持续基础设施伙伴关系,为决策者提供可持续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十大原则。此外,环境规划署正重点着手解决基于自然的基础设施建设挑战,包括政策主流化、项目融资、数据共享等。未来,环境规划署将从三方面推进基于自然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推动成员国的理念认同,二是帮助成员国建设基于自然的基础设施,三是支持基于自然的基础设施工程开展项目融资。

张建欣表示,中国和区域环境气候挑战是亚洲基金会近十多年来关注并参与的重要领域,覆盖环境政策和治理、社区防灾减灾和气候韧性等多个议题。亚洲基金会与澜湄环境合作中心通过开展澜湄流域绿色经济发展带研究、区域气候融资比较等项目积累了丰富成果,未来将与中心继续深入合作,推动澜湄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区域气候韧性基础设施与能源转型协同发展。

黄征学围绕中国韧性城市演进历程与建设实践,对区域韧性城市建设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建立城市灾害气象风险、公共卫生等监测预警和评估机制;二是加强应急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城市生命线系统应急预案、分布式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三是科学谋划应急空间保障体系;四是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开展实物、资金和生产能力储备;五是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管理体系,加强自然灾害预警与应对等。 

会议围绕“澜湄国家能源转型合作与行动”和“澜湄国家气候韧性经济发展实践”两大议题进行交流,分享澜湄国家气候韧性与能源转型发展实践,探讨区域气候韧性经济发展合作机遇、规划路径、面临挑战及潜在解决方案。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气候韧性基础设施与能源转型是区域经济新增长点,也是促进各国完成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举措。希望以新一期澜湄环境合作战略框架实施为契机,加强气候韧性基础设施与能源转型协同发展合作,推动区域绿色复苏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图片来源:摄图网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TKTohiNPWS7_1wVZ8vI2A?scene=25#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