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柳婷

上个月,中国最知名的基金会之一壹基金向政府官员和公益慈善事业研究人员介绍了他们的新战略,标志着中国减灾事业的重大转变。壹基金的新战略首先会在四川芦山地震灾区的学校和社区开展备灾教育试点项目,然后再向中西部其他一些资源缺乏的脆弱社区推广减灾的项目。壹基金希望,能在全国开展广泛的减灾教育和宣传。

9-17-14 blog pic

过去,中国大多数基金会均把工作重点放在灾后的应急响应上。现在,基金会正在发生转变,越来越重视帮助人们做好备灾工作,以便尽可能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照片提供:赠与亚洲(Give2Asia)

由影星李连杰发起成立的壹基金直到不久前也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灾后应急响应上,而这也是中国其他基金会和中国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主要做法。在这种背景下,壹基金所提出的新战略表明,近年来中国大型基金会在灾害管理中的作用正在扩大 ,工作也更为全面。各基金会通过自己的救灾经验认识到,加强备灾有助于降低灾害损失。因此,它们开始考虑采取一种不同的方法。除壹基金以外,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其他机构和组织也开始支持社区层面的减灾工作。当然,这些基金会在灾后救济方面仍然十分活跃——毕竟这是基金会募集资金的重要机会。不过,考虑到过去十年内基金会的总体快速发展,基金会对社区备灾工作的关注将对中国提升灾害管理产生重大影响。

2004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基金会管理条例。自此,国内基金会的数量已经增长了五倍,超过3900家。国内的慈善捐款大部分流入了这些基金会。以前,大多数中国基金会的救灾资金需要上缴,由政府机构用于救灾。通常,中国政府灾后能迅速提供救济并组织基础设施的重建,但政府机构往往难以深入受灾社区或解决灾后恢复等长期的问题。基金会看到了政府工作中存在的局限性,开始利用自身资源支持更具参与性的重建项目,对政府自上而下的灾后重建方式形成补充。这些基金会意识到,要想更好地在社区层面开展工作,就需要与以前通常不被纳入灾害管理体系的草根公益组织建立伙伴关系。这类组织了解当地情况,但往往缺乏资源来支持机构的生存和发展。

例如,2008年四川地震后,包括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中国红十字会在内的几家基金会都向草根公益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它们以参与式方法解决当地社区的需求,增强社区应对灾害的韧性。由中国扶贫基金会所提供的17笔赠款中,其中一笔是提供给受灾严重的绵竹县的一个社工组织,由他们向因地震造成残疾的居民提供帮助。该组织有效地动员了社区的支持,根据受益人自己提出的需求组织培训,并通过多种活动扩大其社交网络,增加就业机会。这些残疾人以前通常会被视为慈善救济对象,但项目的活动有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立能力,使他们可以较好地融入社会。中国民间公益组织的数量可能有200到300万个,基金会向民间公益组织提供支持的这种趋势让公益慈善行业的领袖和从业者倍感鼓舞。今后,这种模式也可能扩展到基金会的其他工作领域,将会推动中国民间组织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

另外,中国各大基金会也将救灾工作视为加强公益慈善机构透明度和问责机制的契机。近年来,涉及政府背景的公益慈善机构的丑闻大大损害了公益行业的整体形象。2013年芦山地震后不久,中国基金会中心网和数家主要的基金会成立了联盟,主动公开与地震救灾和重建相关的工作和捐款支出情况。今年4月,芦山地震一周年之际,基金会中心网在网上发布报告,详细介绍了各基金会对17亿人民币救灾捐款的使用情况。这样的做法是前所未有的。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基金会在对中国灾害管理发挥更大作用的同时,也在寻找机会将其国内的经验用于海外救灾援助。今年早些时候,亚洲基金会在北京组织了一个关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的研讨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壹基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基金会的代表在会上讨论了他们在国际救灾行动中面临挑战和机遇,并就如何更好地理解国际人道主义行动标准、积极参与国际人道主义行动分享了经验。此外,亚洲基金会还为中国基金会及其合作伙伴组织了培训,参与了他们的备灾战略规划的制订,并帮助他们扩大与其他国际机构的业务联系。毫无疑问,作为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中国非常需要依靠这些国内的基金会来帮助民众做好准备,应对灾害。

本篇博客原文为英文,可通过此链接阅读原文:http://asiafoundation.org/in-asia/2014/09/17/emerging-chinese-foundations-expand-role-in-disaster-management/。陈柳婷是亚洲基金会中国办公室的高级项目官员。读者可通过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与她联系。文中观点系作者观点,不代表亚洲基金会立场。